上海市正在就醫改方案作最后的調研,方案有望9月出臺。
醫改方案由上海市社科院和復旦—交大聯合課題組分別平行研究,再由上海市衛生局整合提煉形成最終方案。5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開醫改平行研究方案總結匯報會,啟動這一輪最后調研,參與者全部是行政系統人士。
一位參與方案研究專家表示,這一輪調研沒有理論界參與,重在操作性,“調研目的性和針對性都很強”,相信最終方案不久即可面世。
引導患者合理分流
醫改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是引導患者合理分流,使醫療資源的使用更具效率。
復旦—交大版方案提出,建立三級醫療衛生聯合體,并通過以聯合體為單位的醫保預付制來控制患者流向。即醫保基金以醫療聯合體為單位,按聯合體區域內參保人數發放醫保額度,在聯合體內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就醫,報銷比例會有所不同,以此實行統籌管理與調控。
而上海社科院的建議則是,建立兩個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即基本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和基本專科醫療服務體系。
前者包括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部分綜合性二級醫院;后者則由三級醫院和特色二級醫院組成。兩大體系在服務性質、籌資補償機制、組織形式和服務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別。
上海社科院課題組建議,將上海人均50元以上的財政公共衛生投入,以及上海市五類醫保基金的部分收入整合起來,建立“基本衛生保健聯合基金”,為基本衛生保健服務體系運作提供資金。
上海現有五種醫療保險制度,除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合之外,還有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和小城鎮社會保險(“鎮保”)。上海社科院的方案主張,五種醫保都拿出各自基金總盤子的40%,與財政投入共同組成聯合基金,保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現其均等化。
而基本專科醫療服務體系則由完全醫保購買服務的方式來進行補償。
美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埃立斯指出,美國的做法是醫保基金的70%都用于基本醫療(primary care)。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解釋,國外關于初級醫療的概念與課題組概念不同。目前上海一、二、三級醫院的用于上海本地病人的費用(不包括用于外地病人的費用),大約分別占20%、40%和40%。考慮到基本衛生保健體系包括全部一級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所以40%醫療保險收入用于基本衛生保健,60%用于基本專科醫療大體上差不多。今后還可作進一步的測算。
社科院的方案還提出,兩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個人自負比例應該有所區分。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自負比例應略低,且不設起付線,這樣通過經濟的杠桿引導患者就診的“重心下沉”。
上海市某區衛生局副局長表示,上海社科院設計的醫保體系比較簡便可行;相較之下,復旦—交大版方案雖然更為周密完善,但實施難度也比較大,整合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直至最后組建醫療衛生集團,這個建議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方案。
公立醫院補償兩設想
公立醫院改革是整個醫改中最關鍵、難度也最大的環節。雙方專家都認為,要堅決改變“以藥養醫”和“靠檢查創收”的現狀。
上海社科院的意見是向藥品流通環節要補償。其方案建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藥品零差率,醫療服務低于成本的差價由財政予以補助;三級醫院的藥事服務外包,由醫保機構代表所有參保人,與一級批發商甚和藥廠直接談判。
“上海的常住人口近1800萬,且參保率相當高,如果整合成一股力量,議價能力相當強的”,左學金說,這樣就可以省下一大筆流通環節的費用,用于補償三級醫院醫護人員的薪資收入。
復旦—交大版方案提出的對策是“以商補公”,即讓公立三級醫院開展一部分非公共品的高端醫療服務,比如醫學康復、高檔護理等,用這些高利潤業務來補貼提供醫療公共品的收入不足。
復旦大學參與方案研究的一位經濟學專家認為,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醫院應該、也有能力提供多樣化的供給。
上海一家醫院投資管理公司ceo對此持保留態度。“如果開了口子,很難控制醫院逐利沖動”。他認為,在優質醫療資源總體緊缺、大部分患者仍然過分信賴三級醫院的現狀下,允許公立醫院開展非公共品醫療服務,可能加劇“看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