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標準化勞動關系產生的條件來說,主要是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要生存發展必然要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而靈活或非標準化的用工方式無疑是一種有一效的途徑,也是勞動關系非際準化趨勢下的勞務派遣發展的必要方向。除此之外,就業需求多樣化,以及緩解就業壓力的迫切需要也是非標準化勞動關系產生的必要條件。
通過增強就業崗位的流動性和靈活性,可以使企業只須雇傭一定比例的核心員工,而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再以多種方式靈活雇傭非核心員工,既保證生產又不閑置勞動為;實現人員配置的機動性。例如,在日本的很多企業中,就是實行固定工或核心員工(日本稱之為"正社員"或"正規社員")與非固定工(合同工或臨時工,日本稱之為"非正規社員"或"契約社員"、Part-time等)同時存在的靈活用工機制,日本是完美地把雇傭方式多元化與勞務派遣結合起來的國家之一。
特別是在較為低端的勞動力市場,如加工制造業的中小型企業中,非固定工的比例更高。這種非固定工的大量使用,既為企業靈活調節用工適應市場快速變化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社會流動勞動力的就業創造了條件。在勞動力靈活性和流動性、不斷提高的同時,勞動者對企業組織的從屬性也逐步降低。隨著這一過程的進行,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紐帶愈發松動,從而為勞務派遣等非典型雇傭模式的運用提供了便利條件�?梢哉f,非標準化勞動關系的出現和發展是勞務派遣產生的必要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快速的增長久,其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與此同時市場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并未增加,愈發導致勞動力市場中供求格局的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勞務派遣等系列非正式雇傭模式以其靈活、用工效高、便于管理、利于流動的特點獲得了用工單位的青睞,于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工資總額與編制不足問題占從企業勞動關系管理的角度來說,選擇勞務派遣這種用工形式能夠將大量的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的用工需求交給勞務派遣公司去填補,減少了因勞動合同糾紛以及勞動爭議而帶來的勞動關系管理成本。
目前,我國的勞務派遣用工正向著普遍化和常態化的趨勢發展,并且這種用工的規模擴大速度異乎尋常。近幾年,我國勞務派遣企業類型"出現明顯的多樣化傾向,民膏、外資類派遣(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逐步開始活躍于勞動力市場中。隨著勞務派遣業的蓬勃發展,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開始逐步出現。一方面,勞務派遣機構的服務較為初級,自身管理也無法適應其快速的發展;另一方面,相關理論研究的滯后與法律法規的缺失,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亟須規范的秩序問題。2007年出臺的《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設置了專門的章節來對這些問題加以規范。盡管如此,2008年1月1日法律實施后,各地勞務派遣企業業務量仍然出現立不同程度的增長,新注冊的派遣企業也在不斷增加。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
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 |
時間: 2012-3-25 1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