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社會背景,企事業單位參保人員普遍關注退休養老這一關乎生活質量的重要民生議題。養老金待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退休生活的經濟保障程度。
根據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凡累計參保繳費滿15年(含視同繳費年限),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體制內外參保人員,皆可依法辦理退休手續,按月領取養老金。
從整體來看,現階段我國體制內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的人均替代率相對較高,一般能夠達到退休前工資水平的70~80%,甚至90%;而體制外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的人均替代率則相對較低,一般只有退休前工資水平的40%左右,低收入的勞動者甚至會更低。
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
①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
根據2023年7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家統計年鑒(2023)》數據,2022年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參保離退休人員為2113.1萬人。結合同年8月財政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決算表》,該年度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支出為15027.7億元。據此計算,2022年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為5926.4元。
②企業退休人員
同樣依據《國家統計年鑒(2023)》,2022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退休人員總數為11530.9萬。《2022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決算表》顯示,該年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在基本養老金上的支出為41436.22億元。由此得出,2022年度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為2994.6元,不足3000元/月。
對比可知,2022年末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月均基本養老金約為企業退休人員的兩倍,二者待遇差距長期存在,引發廣泛討論。因此,如何縮小體制內外養老金差距,以及持續提升全體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成為養老保險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
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
我國自2005年起已建立起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2015年,隨著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成,同步建立了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并自2016年起實現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辦法的統一。
2023年,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順利實現“19連漲”。根據人社部與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2023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全國調整比例為2022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3.8%。各省市隨后制定具體調整方案,并于7月底前完成調整與補發工作。
2024年退休人員養老金“20連漲”
鑒于國家已構建起與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相適應的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2024年養老金待遇是否將進一步提升?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三項社會保障重點任務:全面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發放標準20元,以及繼續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此消息引發公眾熱議,預示著2024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連漲”已成定局。
調整范圍及調整方式預測
截至本文撰寫,人社部尚未發布2024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式通知,但基于歷史經驗,可對調整范圍與調整方式進行如下預測:
①調整范圍:2023年12月31日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并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將享受2024年養老金上調。
②調整方式:預計2024年將繼續沿用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調整辦法,保持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調整辦法的統一。
定額調整指在同一統籌地區,所有符合調整范圍的退休人員按同一固定金額增加基本養老金,如2023年山東省定額調整標準為每人每月增加41元。
掛鉤調整旨在體現“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激勵原則,分別與退休人員的參保繳費年限和養老金水平關聯。繳費年限越長、養老金水平越高,調整增發的養老金越多。
適當傾斜則是針對高齡退休人員、偏遠地區退休人員等特殊群體,給予額外的調整額度。如高齡退休人員通常按年齡段劃分,年齡越大,傾斜調整的待遇標準越高。
綜上所述,2024年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將迎來連續第20次上調,已是板上釘釘之事。如果繼續采用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方式,繳費年限長、養老金待遇高以及享受傾斜調整的退休人員,其養老金月增加額有望更為可觀。
我們也呼吁在職參保人員積極參與基本養老保險,條件允許時提高繳費基數、延長繳費年限。遵循“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原則,養老金待遇高且繳費年限長的退休人員在普調過程中將獲得更多收益,為老年生活提供更為堅實的經濟保障。
相關閱讀: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熱點問題解答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
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 |
時間: 2024-04-26 09: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