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改革方向確定 藥品15%“順價加價”政策將取消
1月8日,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透露了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運行管理體制和監管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并稱公立醫院改革將用三年時間進行試點,為全面改革公立醫院奠定基礎。
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思路是取消藥品加成政策。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則通過三種途徑解決,即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
公立醫院運行和監管機制改革思路分別是,建立以醫院管理委員會為核心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在衛生行政部門設立醫院監管機構。
取消藥品加成 增設藥事服務費
陳竺給出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方向是:首先,政府財政仍將發揮補償作用。財政補償的范圍,即財政投入公立醫院的領域鎖定在以下幾個方面: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醫用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住院醫師培訓、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補貼等。
同時,財政還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給予專項補助,用以保障公立醫院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惠民服務。
此外,對于公立醫院提供的公共服務內容,財政也將“埋單”,即財政補助公立醫院由政府指定的其他公共服務經費。
在醫院類型上,財政補助或投入將對傳染病院、職業病防治院、精神病醫院、中醫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予以傾斜。
除財政補償外,會上信息顯示,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還將進行大的調整和改革。其中,最大看點是取消藥品加成政策。
按目前醫療價格政策規定,醫院可以施行藥品加成政策,即“順價加價”政策,即醫院可以在進藥價格上加價15%“賣出”。
“醫務人員的勞動、技術、人才培養等勞務價值體現不夠,導致眾多醫院只能通過大量消耗醫療用品和藥品來獲取補償�!北本┐髮W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分析,由此誘發了診治過程中檢查繁多、用藥昂貴、手術耗材劇增等問題。
如在我國平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中,藥費占比近50%,檢查和耗品占20%以上,而勞務費用僅占15%以下。
藥品加成政策也是“以藥養醫”的機制基礎,也是公立醫院偏向用高價藥的原因。
從當日會上消息看出,改變“以藥養醫”,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的“落點”放到改革藥品加成政策領域。
陳竺表示,要取消藥品加成政策。而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則通過三種途徑解決,即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解決。
“所謂藥事服務費一般理解上就是處方費�!币晃恍l生政策專家對記者分析,但如何框定藥事服務費的內容和范圍,還需要進一步明確。陳竺表示,藥事服務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報銷范圍。這也就說明,增設藥事服務費不會增加看病者負擔。
第二種途徑“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一直是業內人士的呼吁。
“醫院的收費體制、標準不合理。醫生的勞動費用主要體現在手術費和掛號費提成上,其收費的標準與醫院的藥品、材料和儀器使用費相比顯得很次要。”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表示,她親自調研過一些大醫院胃癌這一單病種收費現狀發現,與20年前相比,傳統的診斷方式的收費漲價的幅度與物價上漲幅度相比并不高。如“上消化道造影”診斷法20年前收費80元左右,現在是380元左右。在治療費用的變化方面,與20年前相比,基本的傳統治療費用仍然很低。
而與此同時,柯楊調研發現,醫護的勞動不值錢。如靜脈小壺給藥,一個護士一天要照顧十幾個病人就要走十幾里路,20分鐘就要調整一下藥量,但是這些都是不收費的。
“而傳統的化療藥已被新藥取代,貴主要貴在新藥上�!笨聴畋硎荆饕哔M用體現在新技術的運用上。如治療胃癌的新方法“腹腔鏡”收費10000元。
當日會上,陳竺表示,要適當提高技術勞務性服務價格,降低藥品、醫用耗材、部分大型診療設備偏高的收費標準。
專設監督醫院的行政機構
除補償機制外,會上陳竺還透露公立醫院運行、管理、監督機制的改革思路。
其中,在公立醫院運行機制上,改革首先鎖定在人事制度上。會上,陳竺表示,要推進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醫務人員職稱評審制度,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同時探索注冊醫師多地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
按現行法規政策如《醫師法》規定,醫師執業遵循注冊地“屬地”原則,即不能多地點執業,除非是個別支援貧困地區、支援農村等的公益治療形式。
目前,我國有194萬名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35萬名注冊護士。全國醫藥衛生界兩院院士已達100余人,具有副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的有23萬余人。
“現有法規和體制約束,醫師不是‘自由人’�!鳖欔糠Q,衛生人才過分向大城市集中,農村衛生人才缺乏,衛生人力資源結構和配置不合理,也是導致農村看病難的重要原因。
而事實上,各種形式的多地執業已經在現實中發生,即“飛行手術”等“走穴”現象。
“造成患者因求醫需求的流動及醫療人才的擅自異地執業,實質上造成了監管真空。”上述衛生政策專家表示,要制定注冊醫師多地點執業辦法,以盡快規范各種已經發生的異地執業現象。
除運行機制外,公立醫院管理和監管體制改革方向也清晰。
對此,十七大報告中已經提出基本指導原則,即“政事分開、管辦分開”。會上,陳竺給出了更為詳細的改革思路,即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探索建立以醫院管理委員會為核心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同時,要建立院長任職資格崗位職責、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教育培訓、激勵約束和問責獎懲機制。
從會上信息看,在管理機制上還有如下舉措,如推動醫院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全面推行醫院院務公開,建立醫療服務評價、醫療質量安排監管和經濟運行監管的信息系統。積極探索建立醫療機構醫療質量、安全、服務和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組織開展醫療質量、服務和績效評價工作。
而在監管機制上的改革措施是專設監管部門,即在衛生行政部門設立醫院監管機構。
這一思路對應去年的大部制調整。根據去年衛生部“三定”方案,衛生部新成立了專門對醫療服務整體監管的司局,即醫療服務監管司。
“在一定形式上,體現了管和辦的關系�!毙l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司長張宗久曾如此對媒體解釋衛生部醫政司和醫療服務監督司的關系。
當日會上,陳竺還表示,要建立以公益性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評估管理體系和醫療質量安全評價管理體系。全面推行醫院信息公開制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不同所有制、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管理政策。制定公立醫院運行監管工作的中長期規劃。
除公立醫院改革整體思路,陳竺還透露了未來醫院布局和結構調整思路。
陳竺表示,要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合理確定公立醫院數量、規模和布局。加強對城市公立醫院的規模、結構和布局的宏觀調控,重點加強縣醫院和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區級醫院能力建設。對部分公立醫院,可有計劃、按步驟地進行優化重組,包括遷建、整合、轉型、改制。同時,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標準和規模,嚴格控制特需醫療服務比例。
實質上,醫院布局和結構調整上,向基層和社區傾斜是衛生專家一致呼吁。會上陳竺透露,今年將進一步加大這一領域的投入。
即自2009年開始,在三年內中央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醫院建設,使每個縣至少有一所縣級醫院基本達到標準化水平。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再支持改擴建5000所中心衛生院,平均每個縣2-3所。
作者: |
來源: 南方網 |
時間: 2009-01-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