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位置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勞動關系網 >行業新聞

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

漲薪潮震動西方 “劉易斯拐點”現中國

  到6月初,中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調高最低工資,平均漲幅10%以上,多家出口制造業標志性企業大幅提薪更是引發世界震動。各國媒體驚呼,廉價勞力將不再是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企業加薪的背后涵蓋了中國社會的深層次問題:隨著富余勞動力的減少,中國已觸及“劉易斯拐點”,來華投資企業已意識到“世界工廠”不再是廉價勞動力“天堂”了。
  
   現象:沿海企業普遍漲薪
  
  
   中國的薪資水平僅相當于墨西哥的1/3,巴西的1/4,人們認為富士康30%的工資漲幅并不大。到6月初,今年中國各地已有十多個省區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湖北、寧夏、福建、廣東、山東等省上調幅度超兩成,上海、浙江和廣東的最低工資,已超過千元人民幣。
  
  
   不管此次中國企業加薪潮到底能給員工帶來多少福利,可以肯定的是,一直被全球認為“廉價”的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
  
  
   法國電視1臺援引法國奧弗涅大學學者勒納爾的話稱,中國工人工資水平提高是大勢所趨,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西方應適應“中國制造”不再便宜的新情況,而中國也正試圖在諸如新能源等領域加大科技投入,以盡快擺脫單純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爭取出口優勢的局面。
  
  
   影響:“世界工廠”不再廉價
  
  
   中國上一輪經濟發展無疑要感謝廉價的勞動力。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經歷了長達20年的生育高峰期,這導致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勞動力優勢集中爆發,到了20世紀90年代,勞動力的富余和廉價吸引了全球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設廠,也直接將中國送入經濟高速增長快車道。
  
  
   不過我國人口結構正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將告別廉價勞動力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曾指出,從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趨勢看,中國一般的勞動年齡人口(16歲至64歲)在2010年至2015年將處于峰值。“目前,我們正處于‘劉易斯拐點’的過程中,隨后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將不斷下降。”
  
  
   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短缺的轉變,被稱為“劉易斯拐點”。在此拐點到來前,勞動力無限供給,存在“人口紅利”。
  
  
   數據表示,2005年到2009年中國工人數量一直略微超過職位數;而這個情況在2010年出現逆轉。現在工作機會多過工人總數。
  
  
   富余勞動力的減少最先讓沿海企業感受到了。“民工荒”讓企業經常抱怨找不到農民工;與此同時,農民工也抱怨企業給出的薪水過低。
  
  
   薪金水平一部分反映了中國工資水平的提高,而更大部分地反映了“80后”、“90后”的中國農民工是區別于“70后”的。
  
  
   懸疑:國際企業是否撤退
  
  
   中國工人漲工資牽動著全世界龐大的產業和利益鏈條。有專家指出,由于人力成本是企業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工廠”加薪潮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成本壓力,實力不濟的企業可能將遭淘汰,全球將引發消費品價格提高。而且,外資企業會不會因為中國勞動力告別廉價時代而撤退,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呢?
  
  
   美聯社預計,可能會有數以千計的公司不得不把業務搬到越南等低人力成本國家。印度媒體也表示,中國的工資上調可能對印度有利。在中國沿海地區設廠的外資正考慮向印度等地搬遷生產能力。
  
  
   不過,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外資看重中國的幾點因素并未改變。首先,63%的外資看重的是中國市場的未來潛力,其次,中國相關產業配套比較完善,比如筆記本電腦涉及的上下游產業,在中國都能找到很好的支持渠道。最后,中國有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市場。目前,中國每年有600萬的大學畢業生,此外還有大量職業技術教育畢業生。
  
  
   結論:經濟轉型必經之路
  
  
   針對這輪中國企業加薪潮,全球發出更多的是贊同的聲音,認為中國農民工若有更多工資進賬,將會帶動中國的消費能力,從而有助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許多專家認為,給工人口袋中放入更多錢,將會促使他們盡快轉變成消費者,也加快中國向進口市場邁進。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嚴瑾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它將開始推動消費開支。”
  
  
   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如何從以投資、出口為主的經濟發展結構轉向以消費為主的結構?如何讓老百姓敢于消費、樂于消費?那就是老百姓兜里有富余的錢,提高國民收入,增加工資是硬道理。
  
  
   任何一個發達國家不可能永遠依靠制造業發展。美國、日本都曾經完成了由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制造業的優勢很可能會被其他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國家所取代,但產業升級、經濟結構合理化則將成為必然的路徑。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外國媒體的贊同。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這是一個分水嶺。漲薪潮注定要改變這個國家的經濟。”瑞士《視野報》報道,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較高的工資對中國也是重要的,這可以推動國內消費,使中國經濟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名詞解釋
  
  
   劉易斯拐點:勞動力過剩轉向短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發展經濟學的領軍人物、美國黑人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w.arthurlewis)1954年發表了題為《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首次提出“劉易斯拐點”這一理論: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
  
  
   如圖,橫軸表示勞動力供給,縱軸表示工資水平。工資水平長期保持不變勞動力過剩,隨著ad1右移至ad3到了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即劉易斯拐點,在過去民工勞動力一直供大于求,隨著特定的背景因素的變化,如果不漲工資就招不到人,出現民工荒。
  
  
   新聞鏈接:漲薪潮降臨新興國家
  
  
   不少被認為在經濟上擁有強勁上升空間的發展中國家,差不多同步地走到了一個新階段——漲薪潮降臨。處在社會底層的體力勞動者,越來越迫切地希望從國家增長的gdp中分享紅利。在越南,最低工資標準7年間漲了6次;秘魯政府則在4年內調整了3次;而攪亂泰國社會數月之久的“紅衫軍”,訴求之一便是把日工資水平提高兩三倍。
  
  
   越南七年上調六次工資
  
  
   越南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后的替代國家,但它也是給工人提高最低工資次數最多的國家。越南經濟幾年來持續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000美元,但通貨膨脹讓越南普通勞動工人直接承受著物價上漲的壓力,小規模的工人停工事件屢屢被媒體報道。為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越南政府去年頒布新規,要求從今年年初開始,內資企業工人最低月工資從之前的80萬越盾(1美元約合1.7萬越盾)上調至98萬越盾,外企工人最低月工資也調整為134萬越盾。《越南經濟時報》曾以“增加最低工資,是否終結廉價勞動力時代”為題發表文章說,自2003年以來,政府已經6次上調工資,連續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將影響越南的廉價勞動力優勢。
  
  
   但這樣的標準,在很多越南人看來,還是偏低。記者的一位越南朋友最近家里喜添男丁,但很快就為請保姆發愁。他告訴記者:“以前請個保姆每月只需100萬越盾,現在竟然漲到200萬越盾,這么高的工錢保姆才答應先做兩個月。”在河內、胡志明市等大都市,很多家庭和餐館已經鬧起了“保姆荒”、“服務員荒”。為了多賺些錢,河內出現合開出租車的夫妻搭檔。
  
  
   “紅衫軍”示威也為加薪
  
  
   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勞動者總感覺收入的增長遠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泰國社會存在的分配差距日益拉大、社會不公等問題嚴重,是今年春天再次引發“紅衫軍”示威游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泰國商會大學最近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工人認為自己掙得太少,只有不到1/4的工人表示自己“稍有儲蓄”。泰國工會委員會的調查也顯示,泰國工人每天必須加班4~5個小時才能掙夠養家的錢。為此,泰國工會委員會呼吁政府將工人最低工資由每天210銖提高到250銖(約合人民幣50元)。在泰國剛平息的“紅衫軍”示威中,反政府的“紅衫軍”開出的最低日薪要求是在300到600銖之間。曼谷很多行業的收入都是按照最低日薪210銖核算的。比如,在曼谷雇保姆一般每月要花上7000銖。餐廳服務員月工資相對少很多,只有4000銖,但會有額外的小費進賬。曼谷出租車司機每天運營毛收入1100銖左右,減去上繳公司的車份錢和油費600銖,可剩下大約500銖。
  
  
   秘魯四年漲了兩次工資
  
  
   在南美國家,秘魯的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其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略低于其他拉美國家。過去4年,秘魯政府給普通工人漲了兩次工資。
  
  
   2007年10月,最低工資由500索爾(約合180美元)上調至530索爾,2008年又上調至550索爾。政府如查到企業沒有嚴格執行此項規定,會對企業處以兩萬多美元的罰款。2008年調整最低工資讓超過70萬秘魯低薪階層受益。但實際上,據秘魯本國的一項社會調查,550索爾在秘魯已很難維持生計。
  
  
   在秘魯首都利馬唐人街一家大型中餐館當招待的約翰尼,3年前在購物中心工作時拿的就是最低工資,但因為離家遠,又要帶飯,工資不夠花,就應聘來中餐館打工,雖然拿的還是最低工資,但離家近,還管飯,省了不少開支。約翰尼說,他每月租房子花250索爾、水電費50索爾,上小學的兒子花120索爾,再加其他開銷,550索爾是月月光,好在妻子在家門口賣汽水,每月能賺200索爾補貼家用。約翰尼說,畢竟秘魯的失業率很高,很多秘魯人接受最低工資的標準,因為有收入總比沒有工作要好一些。據環球時報
  
  
   新聞觀察:中國重走“四小龍”漲薪之路
  
  
   確定“最低工資標準”是現代社會的標志之一,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的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此后,歐美國家紛紛結合本國實際,建立各自的最低工資制度。中國給普通勞動者上漲工資的消息,也讓很多國家,特別是歐美擔心中國正在失去其作為制造業出口基地的最大優勢——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不過,在這些國家看來,一個國家經濟平穩發展,工人待遇改善也是大勢所趨。
  
  
   英國《金融時報》6月9日就以“中國走上四小龍道路”為題報道說,正像之前的日本和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一樣,隨著國民的富裕,中國也想在價值鏈上向上攀升,而且提高工資也是為了確保這個“世界最大制造機器”今后有足夠的勞動力。德國《南德意志報》以“更多的錢給尊嚴”為題說,中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國民的收入,讓工人享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但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在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時,工廠利潤就已經低得不能再低。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來源:《華龍網》 時間: 2010-06-22

中國勞動關系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凡本網的所有原創作品,包括標有“中國勞動關系網”版權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中國勞動關系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您因版權等問題需與本網聯絡,請在15日內聯系[email protected].